哎,说起这老年人旅游的事儿,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按理说,辛辛苦苦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孩子们也大了,孙子孙女也能上幼儿园了,这下总该轮到自己享享清福,出去走走看看了吧?
可事实呢,咱们身边好多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别说环游世界了,就是连去趟省城,甚至家门口远一点的公园,都显得“有心无力”。
这究竟是为啥呢?
难道是大家伙儿对旅游突然没兴趣了?
我看不是,这里头的原因,可真不少。
咱们先说说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个,那就是身体。
人老了,身体机能下降,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躲不过。
你年轻的时候,爬个黄山,走个长城,那真是健步如飞,跟玩儿似的。
可现在呢?
别说爬山了,就是小区里多走几步,膝盖都可能开始打颤。
就拿我认识的刘大爷来说吧,他去年兴冲冲地报了个去北京的旅行团,想着去故宫、长城好好转转。
结果呢,在故宫才走了没多远,膝盖就疼得不行,后面几天基本都在酒店里敷膏药。
他跟我说啊,“年轻的时候爬黄山跟走平地似的,现在爬个六楼都喘得不行。”这话可不是他一个人说出来的,多少老年人都有这种体会。
除了腿脚不方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三高”问题,也是老年人的“老伙计”。
药盒子里装的药,比钱包里的钱还多,这可不是夸张。
出门在外,最担心的就是身体出状况,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或者血压突然升高,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还有啊,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普遍不高,换个地方就容易睡不着,整宿整宿地数羊。
这些身体上的不适,直接就把很多老年人想出去玩的心情给“掐灭”了。
毕竟,谁也不想出去玩一趟,结果玩成了“受罪”,对吧?
身体这关过了,还有一道“坎儿”,那就是旅行社的“年龄限制”。
这事儿可能很多年轻人不清楚,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可是个实实在在的难题。
现在很多旅行社,尤其是那些长线游或者需要大量步行的线路,对老年游客都有年龄限制。
70岁,基本上就是一道“分水岭”。
超过70岁,有的旅行社直接就说“不好意思,我们不接待”;有的呢,会让你签一大堆“免责协议”,出了事儿自己负责;更有甚者,75岁以上的老人,还得要求必须有直系亲属陪同才能参团。
这简直就是把老年人往外推嘛!
你可能会问,旅行社为啥这么“不近人情”?
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你想想,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概率确实比年轻人高,万一在旅途中出了什么意外,比如摔了一跤,或者突发急病,那旅行社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可就大了。
有时候,一笔赔偿金可能就把旅行社一年的利润都搭进去了。
所以,从商业角度考虑,他们为了规避风险,才不得不设下这些“门槛”。
但这对于那些身体还硬朗,心里也想出去看看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盆冷水。
去年,我李大爷就想和老伴去云南过80大寿,跑了三家旅行社,都被各种理由委婉拒绝了,最后只能对着苍山洱海的宣传画叹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
除了身体和旅行社的“限制”,还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咱们中国老人的“奉献精神”和“家庭责任感”。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有将近一半的退休老人,还在帮着带孙子孙女。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在咱们国家,帮子女带娃几乎成了退休老人的“标配”。
我邻居王阿姨,今年73了,去年她几个老姐妹约她去江南玩七天,她盯着水乡的照片眼睛都亮了,可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小宝幼儿园四点放学,儿子加班到九点,我走了谁接孩子啊?”
这话一说出来,多少人心里都明白了。
家庭责任就像看不见的绳子,把他们牢牢地拴着。
他们放心不下子女,更放心不下孙子孙女。
孙子孙女放学谁接?
生病了谁照顾?
作业谁辅导?
这些都是他们心里时刻牵挂的事儿。
有时候,他们也想出去走走,但是一想到家里这些事儿,就打退堂鼓了。
怕给子女添麻烦,万一在外地突然生病怎么办?
医保报销手续麻烦,谁去跑?
一想到这些,旅游计划就只能往后放一放了。
所以,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旅游计划?
那得先排好班,伺候完月子,陪完写作业,接送完补习班再说吧!
这种为了家庭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让人感动,但也让人心疼。
最后,咱们再聊聊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钱。
你可能觉得,现在老年人的退休金也挺高的,不至于没钱旅游吧?
但你可能没体会过老一辈人的那种“节俭”和“安全感”需求。
退休教师赵阿姨有句大实话,她说:“退休后最在意的不是‘我去过哪儿’,而是‘我手里有多少钱’,钱够花,才能应付万一。”这话简直说到了点子上!
对于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这代老人来说,旅游在他们眼里,可能还是一种“奢侈品”,而“留钱”才是“必须做的事儿”。
他们的钱不是抠出来的,是攒了一辈子的“安全感”。
比起看远方的风景,他们更怕“万一”来的时候,手里没钱,心里没底。
咱们想想,现在随便一个旅游团,人均就得几千块,甚至上万。
当旅行社大力推荐人均6000块的“滇西漫游专列”时,很多老人心里一算:这钱够给孙子报半年钢琴课了!
或者,这笔钱存起来,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家里急用钱,也能拿出来救急。
他们觉得,把钱花在刀刃上,比自己出去享乐更踏实。
这种消费观念和习惯,是他们那个年代留下来的烙印,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除了钱和观念,现在旅游的“智慧化”趋势,也把不少老年人“劝退”了。
现在去景区,很多地方都搞起了“扫码预约”“线上购票”“电子导览”这些新花样。
年轻人可能觉得方便快捷,但对老年人来说,这可真是太难了!
我奶奶平时只会用微信聊聊天,你让她去扫个码,点个小程序,预约个门票,她就彻底蒙圈了。
我上次带她去一个古镇,人家要求扫码入园,我帮她折腾了半天,才把票弄好。
她感叹说:“现在出门旅游,比以前考大学都难!”
很多老年人对移动支付、智能手机操作这些新东西接受程度低,也不是学不会,就是觉得“懒得学”。
为了玩一趟,还得重新学一套新技能,跟打游戏升级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麻烦”。
他们更习惯线下买票、现金支付、人工咨询这些老方式。
可现在呢,很多景区的“人工窗口”都取消了,你想找个人问问路、买张票,都变得很困难。
这无疑增加了老年人出行的难度和心理负担。
所以,很多老人宁愿在家附近转转,也不愿意去那些“高科技”景区“受罪”。
当然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咱们国家也在慢慢改变,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需求。
比如,现在有些地方开始建设“旅居村”,让老年人可以长期居住,享受当地的自然风光。
有些景区也在做“适老化改造”,比如在陡峭的路段增设语音警示系统,在休息区增加长椅,甚至在厕所里安装紧急呼叫铃。
还有一些旅行社,也开始推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比如节奏慢一点的深度游,或者有医生随团的健康游。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信号。
老年人其实想要的不多:一条不用爬台阶的路,一个能随时坐下的长椅,一个摔倒时能按响的报警器,和一段不会因为“年龄限制”就不让去的旅程。
景区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仅是为了数据好看,更是为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有尊严、有底气地走出家门,去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毕竟,谁家的父母不该有看世界的底气呢?
谁又不会变老呢?
咱们现在为老年人做得多一点,将来咱们老了,也能享受到这些便利,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淘配网配资-配资炒股导航-股票按月配资-杭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