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在胶东最东端,雪窝子与大海只隔一道昆嵛山。山把雪挡下,海把雾送来,于是诞生了中国最北的海岸茶——威海茶。千百年来,官方正史只记下寥寥数笔,真正的魂却藏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本书撷取五则最具代表性的传说,连缀成一部“山海茶史”,读罢便知:一片叶子如何跨越八百年,把金戈铁马、丹炉紫烟、渔火雪夜统统泡进一盏清甘。
故事一 白龙焙
——金元贡茶记
1198 年,金章宗完颜璟收到一封密折:
“宁海州昆嵛山,云雾蒸腾,可植茶。”
于是,一队银甲骑兵护送茶工北上。他们在山坳垒石为灶,昼夜焙火,远看青烟随海雾升腾,蜿蜒若白龙,乡民因呼“白龙焙”。
三年后,首批“东海茶”押赴中都(今北京)。史官在《金史·食货志》里写下一行冷峻的小字:
“宁海州造新茶,味清甘,号东海第一。”
从此,威海茶第一次在正史里留下姓名,也成为北方官茶之始。
展开剩余77%故事二 丹炉茶
——全真七子的紫霞汤
昆嵛山烟霞洞,松风穿石,丹炉长燃。
王玉阳在此修行。传说他把茶苗栽于洞顶“丹灶”旁,海雾与炉火昼夜交蒸,叶上凝成细小“雾珠”。
一日,丘处机来访。王玉阳撮叶入壶,沸水一注,雾气氤氲,竟映出紫霞之色。丘真人叹曰:
“此茶得海之阔、山之幽、火之灵,可名紫霞。”
自此,全真弟子每逢闭关,必先煎一壶“丹炉茶”,以茶助静,以静悟道。
至今,烟霞洞石壁上仍依稀可辨一行摩崖:
“汲来东海月为汤,摘向昆嵛第一芽”。
故事三 雪夜龙袍
——嘉庆帝与救驾茶
1799 年正月,风雪夜。
嘉庆帝密遣侍卫邢洛书缉拿和珅,途次威海成山头,舟楫受阻,投宿海草房。
老渔翁端出一壶滚烫的雪窝茶。帝饮罢,寒气尽散,连赞“雪夜龙袍,得此甘露”。
传说遂起:
“威海雪茶救龙颜,自此入宫三十六。”
虽无正史可考,但俚岛渔民代代相传:谁家若有贵客,必先奉“救驾茶”,以雪水、海雾、渔火为炉,再讲一遍“雪夜龙袍”的故事。
故事四 闯关东茶苗
——棉衣里的绿火种
1966 年冬。
乳山青年李守田肩挑两捆茶苗,从浙江徒步回胶东。
千里冰封,他把苗贴身绑在棉衣里,“人暖苗暖”,一路闯关东。
到达白沙滩那天,大雪封门。老农用海草帘、渔网搭棚,把茶苗当婴儿般捂在炕头。
来年谷雨,雪化雾生,第一批北迁茶树抽出嫩芽。
省报记者赶来,写下通讯:
“雪压不死的海茶——北茶一号诞生记。”
从此,“雪茶”一词由民间昵称升格为官方代号,也成为今日威海茶的精神图腾。
故事五 海雾仙芽
——祭海茶会
农历六月十三,石岛湾千帆云集。
桅杆上悬一只只红布茶包,写着船号与祈愿。
祭师高喊:
“海雾清心,龙王睁眼——”
雾越浓,茶越香。传说若当日海雾浓重,来年茶叶必带天然“海藻鲜”,于是茶价随雾涨。
仪式完毕,渔船列队出海,顺风播撒茶包。
那一刻,山、海、船、人、茶,被同一阵海雾轻轻缝合,成为威海最盛大的公共记忆。
尾声 一盏茶的五重山海
从金戈铁马到丹炉紫烟,从雪夜龙袍到闯关东的棉衣火种,再到海雾中缓缓升起的祭海茶会——
威海茶把北方的雪、东海的雾、全真道的静、渔家的勇、茶人的痴,统统泡进一盏清甘。
你若来威海,不必问茶史多长,只要端起杯子,就能喝到:
八百年前的白龙焙火,
丘处机拂过的紫霞汤气,
嘉庆帝解过寒的雪夜,
1966 年棉衣里的体温,
以及此刻正在窗外升起的那一缕海雾。
一片叶子,就此圆满;一缕茶香,贯穿山海。留给后人茶客以无尽的遐想与追忆
发布于:福建省淘配网配资-配资炒股导航-股票按月配资-杭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