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央广网《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间二十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二十载山河巨变,千万个“余村”涌现。他们是“两山”滋养的新生代,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让陈旧老屋变身“共益社区”……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山水间的幸福画卷,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盛夏的大别山夜色如墨,几束手电光在的石斛园深处摇曳。刘波手持木棍轻轻摁住一只吸食石斛汁液的鼻涕虫。“虫小,祸害却不小。”他低声说道,被鼻涕虫咬过的石斛茎杆布满坑洼,不仅影响石斛药效,甚至危害石斛幼苗生长。然而,为了确保石斛的天然品质与生态可持续性,他坚持采用物理捉虫的生态种植方法。
展开剩余92%霍山石斛(央广网记者鲍玉婵 摄)
虫鸣啾啾,刘波和小伙伴们的手电光如同守护的星火,在深夜的山林守护着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的霍山石斛。
戎装“变”农装
今年35岁的刘波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2013年退役后,刘波返回家乡霍山。这片位于北纬31度线上的土地,峭壁间生长着石斛。当时他面对的是一幅令人心痛的矛盾图景:这味早在1700年前汉代《名医别录》中就被记载生于“六安山谷石旁”的仙草,其野生种群因历史上的过度采挖,已在霍山十分罕见。
这个“90后”退伍兵,在家乡的青山石壁间,为自己选定了的新“战场”——让仙草重生,守护桑梓珍宝。
创业之路并非始于石斛。初回霍山,刘波敏锐地发现了潜藏在山林间的另一份宝藏——金蝉花。这是一种由蝉幼虫感染真菌后形成的名贵虫生真菌,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但当时在市场上认知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乡亲们守着宝贝却难觅出路。
作为大山里的年轻人,刘波看准了电商的蓬勃潜力。那段时间,他一头扎进互联网的世界,从零开始学习电商运营、产品包装、品牌故事打造。在他的精心策划下,霍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金蝉花神奇的形成过程及其健康价值,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在全国消费者面前。
凭借着对品质的严苛要求、对原产地故事的真诚讲述,以及精准的电商运营策略,刘波的金蝉花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销量一路飙升。短时间内,他成功将霍山的金蝉花卖到了“全网第一”,不仅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和第一桶金,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让乡亲们第一次感受到绿水青山里蕴藏的经济价值。这场漂亮的“电商战役”,不仅证明了刘波的商业头脑,更坚定了他依托家乡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信念。
金蝉花的成功,让刘波在霍山站稳了脚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家乡特色产业的决心。他心中那株霍山石斛,始终是萦绕不去的梦想。然而,石斛种植的难度远超金蝉花。
刘波(中)在和团队讨论石斛种植难点(央广网见习记者刘浩 摄)
最初,刘波选择了相对省力的大棚种植培育模式。他投入资金,搭建起设施,期盼着能在可控环境下复刻仙草的神奇。然而,现实兜头浇下一盆冷水。大棚里生长出的石斛,虽然看似葱郁,却“有形无魂”——生长周期被人为缩短,抗逆性差,最关键的有效成分含量远逊于古籍中记载的野生品质。冰冷的市场反馈明确告诉他:这绝不是纯正的霍山石斛。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2018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突袭霍山。积雪压垮了山上临时搭建的石斛大棚。望着在风雪中坍塌的设施和受损的苗株,刘波的心沉到了谷底。这场天灾,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像是一个冷酷的警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大自然的考验;想要种出真正地道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霍山石斛,必须回归它本源的环境——那云雾缭绕、布满青苔的天然岩壁。
大棚种植的折戟与风雪的洗礼,没有击垮这位退伍军人,反而激发了刘波骨子里的韧性和求索精神。“成功没有捷径,种石斛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他清醒地认识到,追求道地品质,必须尊重自然法则。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扎根:要在真正的岩石上,种活仙草!
就在他苦苦摸索岩壁种植的可能性,并面临资金、技术、质疑等多重压力时,霍山石斛炮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祥林给予了他鼓励和支持。他在大棚种植石斛时期,结识了年近六旬的何祥林。“何祥林的父亲何云峙,在当地被尊为‘大别山药王’‘霍山石斛之父’。”
铁臂“战”峭壁
在何祥林的讲述中,刘波深入了解了霍山石斛近乎传奇的现代重生史,更深深为何氏父子对“仙草”的赤诚与坚守所钦佩。20世纪70年代初,一位药农将采到的草药送给中药专家何云峙鉴定。何云峙发现,这竟是珍稀物种——霍山石斛。他立即上报线索,经县医药专家确认属实。为寻找更多植株,何云峙孤身攀越数十座险峰,最终在悬崖石缝中发现仅存的5株幼苗,它们生长于峭壁苔藓间,条件苛刻,繁殖极慢,揭开了一场濒危物种拯救传奇的序幕。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客商出巨资想收购霍山石斛珍稀原种,何云峙断然拒绝:“霍山石斛不是我个人财产,它是霍山的,我不能决定其去留!”这份视野生种源为霍山“生态密码”的守护精神,以及何祥林数十年如一日钻研、传承非遗炮制技艺的坚守,为像刘波这样的年轻人注入了强大的信念支撑。
“何老保存的不仅是种源,更是霍山人的生态自觉。”刘波感慨,“我们这代人要做的,是把这‘生态密码’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方程式。”
何祥林对刘波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在考察了刘波老宅屋后那座海拔约500米的葱郁青山后,何祥林对山坡上那些高约2米、遍布苔藓的天然青石产生了浓厚兴趣。“试试石头!这才是它该长的地方!”何祥林的鼓励,成为刘波在风雪后重振旗鼓、全身心投入岩壁仿生种植的强心剂。
石斛基地,每块石头上都有一个编号(央广网记者鲍玉婵 摄)
然而,在坚硬冰冷的岩石上种活娇嫩的仙草,谈何容易?
“石斛‘仙’就仙在根茎暴露在空气中,密密匝匝结附在岩壁上。”刘波介绍说,石斛是兰科气生根植物,主要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气生根植物需要更好地接触空气,以保证良好的透气性和呼吸作用。如果将石斛栽在土里,土壤会阻碍气生根与空气的接触,导致根系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引发根部腐烂,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刘波说,他们在抢救性培育仿野生石斛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搬山移石”。山上的石头一部分是原有的,另一部分是他和团队从隔壁山头搬移过来的,截至目前有上万块石头。为了让石斛幼苗更好地在石头岩壁上生长,他们在每块石头上打下许多直径约2厘米、深浅约3厘米的孔洞,上万块石头,约有百万个孔洞,这些孔洞主要是让石斛幼苗根茎攀结。
刘波在解决了石斛幼苗生长的前期问题之后,第二项任务是守护石斛生长。
“仿野生石斛种植的周期在三年至五年,这期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石斛的生长提供生态保障。”石斛容易吸引像蛞蝓这类虫子啃食。刘波坚持绿色生态种植理念,他夜间趁“虫出没”之际,徒手捉虫。
刘波母亲跟记者谈及刘波创业初期的艰辛(央广网见习记者刘浩 摄)
父母心疼儿子,默默拿起手电筒,陪着他在深夜的山林间一遍遍摸索,一株株管护,常常熬到深夜。“早期规模小,捉虫全靠爸妈。”刘波回忆道。
为追求霍山石斛道地性品质,刘波团队给每一块种植岩石建立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详细记录经纬度、微生物群落构成。
在刘波的岩壁石斛种植基地,每一块承载着“仙草”生命的青石,都清晰地标注着独一无二的编号:
“霍斛·0147、霍斛·0892……这是它们的数字身份证。”刘波轻抚着石头上那紧抱岩壁、与苔藓交织成网的发达根系解释道。温湿度、光照强度、微生物环境……团队每日严谨记录的数据,通过现代科技,汇入区块链构建的不可篡改的“生长档案”。
当远方的消费者认领其中一块石头及其上生长的石斛,一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从岩石到茶杯”的生命直播便即时开启。扫码进入系统,消费者能穿透千里阻隔,清晰地见证属于自己那株仙草,在霍山云雾缭绕的峭壁上历经风霜雨雪、缓慢而坚韧地抽枝展叶的全过程。这套创新的溯源系统,让每一株石斛的生长历程都清晰透明,击碎了仿冒横行的阴影,也为千年道地药材赋予了数字时代的诚信基因。
2020年,刘波团队荣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霍山岩壁石斛仿生种植法”。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指出:采用此法种植的霍山石斛总多糖是传统大棚种植石斛的1.44倍,总生物碱是其2.54倍,总黄酮是其1.76倍。药用价值无限逼近真正的野生仙草,冰冷的石头缝里,真正生长出了“绿色黄金”。
刘波(左)在给工人提供指导(央广网见习记者刘浩 摄)
技术的翅膀,也助力百年非遗技艺飞得更高。在石斛古法炮制车间里,十八道繁复工序仍在延续着时光的刻度,炮制着石斛的珍贵形态——枫斗(将石斛茎加工成螺旋状,便于保存和有效成分析出)。刘波团队则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现代注解。他们不仅通过短视频生动展现枫斗“龙头凤尾”造型的独特力学之美,更将区块链溯源技术深度融入非遗工坊。消费者最终拿到手的每一份枫斗,都能追溯其“前世今生”——生于哪块岩石,经哪位师傅之手炮制。“乡土灵韵不仅是地域符号,更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刘波说。
青年“链”青山
岩壁种植技术取得突破后,刘波没有独享这份艰辛换来的成果。他铭记何云峙当年拒绝天价、保护共享种源的精神,牵头成立了合作社,毫无保留地将耗费心血摸索出的“岩壁仿生种植法”核心技术传授给乡亲。昔日的“单打独斗”,迅速凝聚成强劲的“抱团发展”洪流。
“整体长得不错,今年出芽率也高,天气通风都好。”刘波蹲在社员的地里,察看石斛长势,“不过梅雨季快到了,软腐病得盯紧,烂起来可不得了!”他将技术要点和风险预警及时传递。
山下合作社里,一片繁忙景象。曾经的留守老人、返乡青年,在刘波的带动下,纷纷变身为掌握技术的“石斛新农人”。分拣、清洗、包装……每一株带着“电子身份证”的仙草,从这里发往全国,也带着乡亲们致富的希望。
为了进一步打通市场,提升霍山石斛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价值,刘波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合作平台。他敏锐地瞄准了国内头部石斛销售品牌。双方基于对道地药材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霍山石斛产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展开了深度战略合作。
刘波团队将其“岩壁仿生种植”的核心标准与国内头部石斛销售品牌严格的产品品控体系深度融合,共同制定更高要求的霍山石斛原料采购与加工标准,确保源头品质的稳定与卓越。
刘波(左)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检测石斛成分(央广网见习记者刘浩 摄)
双方共同搭建线上线下全渠道网络,为刘波合作社及协会成员生产的优质石斛打开了通往全国高端市场的大门。岩壁仿生石斛、古法枫斗等产品,得以进入更广泛的消费者视野。
双方联合研发推出了一系列基于霍山石斛的高附加值产品。除了传统的枫斗、切片、石斛粉,更创新开发了如石斛精华饮品、石斛养生糕点、石斛面膜等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深加工产品。
与国内头部石斛销售品牌的成功合作,形成了从“岩石到茶杯”、从“田间到舌尖”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刘波合作社产品的销量和利润空间,更带动了整个霍山石斛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高值化迈进,为霍山石斛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入了强劲的市场动能和持久的生命力。
刘波牵头成立的霍山新农人协会,更将“抱团创新”的理念推向深入。协会凝聚了从事石斛、中药材、盆景等产业的新农人,大家秉持“爱党爱国、抱团创新、真诚务实、振兴乡村”的价值观,定期组织交流学习。一次赴江苏镇江句容考察,一位种植葡萄的大姐给刘波留下深刻印象:她将葡萄藤上自然结成的蜘蛛网,提炼为生态蛛网葡萄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流农业从业者,既要会做事,也要会写、会讲”的理念。这启示刘波,霍山石斛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态种植故事,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协会成为新农人们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对接资源、共同成长的平台。
蝶变,在数字与汗水、传承与创新、个体奋斗与开放合作中悄然发生。
如今,刘波的企业直接带动了数十户家庭农场,实现每户年营收超百万的飞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他开创并公开的岩壁仿生种植技术,以及与龙头企业建立的深度合作模式,引领了霍山石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潮流。
霍山县的石斛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截至2025年5月,全县霍山石斛种植面积已达2.01万亩,综合产值高达67亿元,集聚了2700余家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数量可观。霍山县的太平畈乡,更凭借石斛产业跻身安徽省屈指可数的“十亿元乡镇”行列。昔日的穷乡僻壤,在“仙草”产业的带动下,面貌焕然一新,药旅融合项目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绿水青山真正化作了金山银山。
刘波(右)给种植户分享种植经验(央广网记者鲍玉婵 摄)
夕阳熔金,为霍山的巍巍群峰镶上耀眼的轮廓。刘波独自立于高处,眺望着脚下被万千石斛点染生翠的千岩万壑。无人机掠过处,石斛花开的涟漪在层峦叠嶂间荡开层层绿浪。
他曾是紧握钢枪守卫国土的战士,如今成为张开双臂反哺故乡青山的“新农人”。从试种金蝉花、攻坚岩壁种植技术起步,到凝聚乡亲力量、共享发展成果的领路人,再到携手产业龙头、担当“链主”的带头人——他以“九大仙草之首”霍山石斛铺就的这条乡村振兴之路,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革命老区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岩壁上,每一株沐风栉雨、傲然生长的石斛仙草,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守护好祖辈留下的生态密码,便是握紧了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安徽霍山县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该县通过发展“一斛一茶一水”特色产业,实现生态“软优势”向经济“强支撑”转化,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
刘波的故事是新时代大别山的“石头记”,是一部用汗水、智慧、赤诚与开放合作书写的生态史,其篇章,仍在连绵的青山回响中续写。
//
发布于:北京市淘配网配资-配资炒股导航-股票按月配资-杭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